踔厉奋发新征程丨水清鱼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7月13日,北京温榆河公园内的沁湖。王雅婧 摄
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今年5月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月报内容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良好,长江流域主要江河总体水质为优。水是生态之基,也是生命之源。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完善,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显著,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均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伴随着生态治理的推进,水生态环境好转,澄江如练、水清鱼跃、碧波荡漾的场景越来越常见。
臭水沟变身“幸福河湖”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在浙江省平湖市钟埭街道,有一条名为山茶花浜的河道,河边风景优美,是当地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家住附近的居民陆天根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来河边走走。看着如今河边的亲水绿道、栈桥、鲜花,陆天根不禁想起以前的山茶花浜:岸坡杂乱无章,到处是随意搭建的废品回购点、猪棚鸭舍,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道,本就不宽的河道,满是淤泥,又黑又臭。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5年,相关部门开始对山茶花浜的水生态进行清理修复。河边搭建的违章建筑被清理,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河岸进行了绿化修护。昔日的“黑臭河”变了容颜。之后,相关部门陆续开展了取缔河面捕捞等整治行动,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如今的山茶花浜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
山茶花浜的美丽蜕变,是近年来我国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治理,目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昔日的黑臭水体,经过治理变成了一道道亮丽风景,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有力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城区西南部,一条名为南门河的河流穿城而过,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据已在巡河一线工作了15年的溧水区水务局巡河员孙伟回忆,十几年前,这条河流还是另一个样子:上游无来水,中游水体呈土黄色,下游水体呈墨绿色,河水时不时散发阵阵恶臭。两侧工地、店铺、小作坊及居民区的生活废水、垃圾等直接入河,一些河段被无序开垦种菜,两岸护坡裸露坍塌。2013年,江苏省印发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用3年时间,基本消除城市河流黑臭现象。南门河也被纳入全省城市黑臭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范围。
据溧水区水务局分管负责人介绍,治理过程中,溧水区一方面对沿南门河的违章建筑等进行了拆迁,同时组织实施了沿河污水主管网铺设修复。之后对南门河上游已建成污水主管网的区域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和截污纳管建设,切断污染源,严防污水入河。另一方面,通过打通“石臼湖—城区河道—秦淮河”的清水通道,引石臼湖水向南门河补水,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保障河道生态基流。此外,对南门河全线实施沿岸绿化改造提升,沿河设置滚水坝提升河道水位,新建了1公里的景观步道,新增13个景观亲水平台。修建南门桥雨水调蓄池,对周边汇水面积约86公顷范围内的初期雨水进行收集、调蓄,缓解沿河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初期雨水对河道水质的冲击。如今,经过治理的南门河早已不是当年的“臭水沟”,而是成了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幸福河湖”。
从“藻型浊水”到“草型清水”
“水下森林”与水质改善形成良性互动
四川天府新区,碧波万顷的兴隆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游玩。船行水上,透过清澈的湖水,能够看到大片的水草茂盛生长,小鱼在水草间穿梭嬉戏,如同水下藏着一片森林。
兴隆湖护水队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乘船穿梭湖面,进行湖面保洁、水草收割、水质采样与监测等工作,他们对兴隆湖内的“水下森林”十分熟悉。“这种叶子像韭菜的是苦草,我们都叫它‘水韭菜’;这种叶片很像竹子叶片的叫竹叶眼子菜;还有这个狐尾藻也很常见,它的叶子尖端有点像狐狸的尾巴……”兴隆湖水生态维护现场负责人赵兵告诉记者,这些水生植物与兴隆湖水质的改善形成了双向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水生植物能够健康生长,反映出兴隆湖的水质污染水平低。特别是沉水植物(茎叶全部沉在水里)能在一片水域中生长,需要该水域满足一定光照要求,因此,沉水植物的生长反映出水体透明度高。另一方面,这些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水体和湖底淤泥里的盐类等养分,起到消减水体中污染物的作用。同时,水生植物又能为鱼、虾等动物提供充足的氧气和食物来源,为构建立体、稳定、健康的水生态奠定基础。
赵兵在兴隆湖工作多年,见证了兴隆湖从以浮游植物为主的“藻型浊水”状态向如今以沉水等大型水生植物为主“草型清水”状态的转变。据他介绍,兴隆湖原是鹿溪河流域滞洪洼地,曾经泥沙淤积、污染较重,水质长期处于Ⅳ类,且不稳定。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密度高,蓝藻暴发严重的时候,湖面像被盖上一块绿毯子,黏糊糊的,散发着臭味。这些藻类还会阻挡阳光和氧气进入湖内,抑制水下其他植物和鱼类的生长繁殖,造成水生态的恶性循环。
为了改变兴隆湖的面貌,当地有关部门一边重拳治污,截污控源,一边着手构建水生态系统,以“沉水植物群落+水下食物网结构”为重点,应用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科学配置7种沉水植物、22种挺水植物(植物的根都扎在水底的淤泥里,而茎叶挺出水面)、10种土著鱼类以及5种底栖动物,形成“沉水植物—浮游生物—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水域生物链。随着治理推进,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逐渐下降,藻类密度下降,水生植物的种类增加,逐步形成“水下森林”的景观。
四川天府新区农业农村局河湖处处长曾长寿介绍,自2021年提升整治完成后,兴隆湖目前水质常年保持在Ⅱ至Ⅲ类,平均透明度达4米以上。湖内有沉水植物10余种,挺水植物15种,浮叶植物(植物的根在泥中,但叶片漂浮在湖面上或略微高出湖面)2种。水生植物覆盖度从2017年的5.28%提升至目前的75.3%,“水下森林”面积达到210万平方米,水生态健康水平逐步提升。
健康水体代表性物种、珍稀物种频频现身
良好的水环境吸引更多动物歇脚安家
夏日的北京温榆河公园,水清岸绿,环境怡人。温榆河、清河和老河湾在此交汇,园内河网密布、湖光潋滟,不时能看到水鸟在水面上嬉戏。
温榆河公园的水系属于北京市五大水系中的北运河水系,这片区域河网密布、沟渠众多。但曾经一段时间,这里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温榆河公园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文宇告诉记者,她2019年来这里工作,当时这片区域刚刚开始治理,她所看到的景象是河道淤堵、水系不通、水质较差。很多地方水体根本不流动,到了夏天还会散发难闻的味道,野生动物也很少看到。在治理建设期间,相关单位系统疏理了公园所在区域的河道、沟渠以及坑塘等,对周边建筑进行疏解腾退,建设了5条净水廊道,实现地表河网连通,将区域内的沟渠、湿地与河流串联起来。再通过再生水补水、净水廊道净化、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有效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风险,目前温榆河公园辛堡闸以下总磷在0.02—0.1mg/l之间、氨氮在0.15—0.5mg/l之间。
温榆河公园水生态好转,一个重要表现是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吸引了更多小动物在此歇脚安家、繁衍生息。在温榆河公园西区,一处展板详细列出了温榆河公园如今的常见物种:红隼、苍鹭、云粉蝶……数据显示,从2019年4月到今年6月,这里累计监测到鱼类达32种,其中马口鱼等健康水体代表性物种在多处水域有发现;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极大提升,累计监测到156种。南来北往的鸟类也将这里作为路途中的“歇脚地”和“加油站”,近年来的春秋迁徙季,温榆河公园共记录到105种候鸟停歇,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
不仅是温榆河公园,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有关部门在北京市全市153个监测水体中共检测到浮游植物459种、浮游动物461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38种、水生植物93种、鱼类74种。常用于指示清洁水体的蜉蝣、石蝇等水生昆虫不仅在北京市永定河山峡段、怀沙河等山区河流中“安营扎寨”,也在凉水河、亮马河等平原区河流中“现身”。越来越多对水环境有较高要求的物种“走”进北京的河湖,甚至包括一些此前未曾发现的新物种。
潮白河是北京市第二大河流,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这里的浅水区发现了一种鱼类新物种——北京花鳅。鱼类的多样性能够反映水环境的质量。据科研团队的工作人员介绍,曾经有段时间,因为水生态恶化,北京鱼类的数量大幅减少。此次能发现北京花鳅,反映了北京市水环境的向好变化。
白天鹅罕见飞临颐和园昆明湖、“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亮相密云水库……越来越多的生物为北京市持续向好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投票”。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今年5月发布的公报,2024年,北京全市七成以上河流水生态状况达到优良水平。优良水体比例显著增加,有关部门监测了五大水系河流共计105条段、长2551.6公里,其中优良水质河长占比87.2%,同比增加15.9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优良水质河长占比增加近四成。
中国全民新闻网摘编:亓荃鹏 |